泛指植物或动物的种类不可再生性的消失或破坏,称为物种灭绝。一株植物枯萎,一只动物死亡,有时并不仅仅意味着单个生命有机体的消失,也许凑巧是整个此类物种的灭绝。在世界范围内,生物物种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而其中有一些物种已灭绝。到了1681年,渡渡鸟(Dodo),便在地球上消失了。从1600~1800年间,地球上的鸟类和兽类物种灭绝25种;从1800~1950年地球上的鸟类和兽类物种灭绝了78种。曾经生活在地球上的冰岛大海雀、北美旅鸽、南非斑驴、澳洲袋狼、直隶猕猴、高鼻羚羊、台湾云豹、中国犀牛、南极狼等物种已不复存在。白暨、苏门答腊虎、北部白犀牛、.奥里诺科鳄鱼、小嘴狐猴等动物也濒临灭绝。
一项新的研究发现,体型较大的动物不太可能首先面临灭绝。
圣菲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认为,物种灭亡的几率与动物的大小直接相关。
他们分析了在《自然通讯》上发表的新研究的觅食习惯和以往的灭绝理论。
科学家们的研究采用了一种新的灭绝模型的方法,这些模型至今仍是相对基本的。
报告解释了为什么会这样。它说:“大多数模型将复杂的生态系统拟化成资源密度和人口增长之间的线性关系——这是可以广泛应用的,可以推断出一个物种存活需要消耗多少资源。”
这种模型叫做营养状态结构模型(NSM),NSM解释了为什么动物物种有进化成更大体型的趋势。
报告总结说,NSM将体型和新陈代谢规模纳入到一个灭绝模式中,其中“饥饿”或“完整”的动物,无论大小,都在有限的资源环境中进行互动和繁殖。
研究人员Chris Kempes说,这个新模型除了提供一个系统来解决物种距最稳定的状态下的距离之外,还可以进行灭绝风险预测。
他们的模型显示,饥饿的动物更容易灭亡,而完整的动物是唯一能够繁殖的。
研究人员说,因为动物的能量需要随着体型的变化而变化,研究人员将它们的计算基于补充和复制生物体比例法,从而将身体的大小与新陈代谢联系起来。
研究小组得出结论,动物物种倾向于它们最稳定的状态,它们是最不可能灭绝的。
两种生物模式被纳入研究。第一个是Damuth定律,它显示了人口密度与身体大小的关系是相反的。
报告说,物种越大,在特定区域内同居的个体就越少。
Damuth适用于这项研究,因为“在NSM中,这种更少/更大/更小的模式出现了,因为大型物种最稳定,不受少量饥饿的影响,而小型物种可以承受更大的种群密度。”
第二个是科尔规则,即陆地哺乳动物倾向于向更大的体型进化,这是新报告的基础。
该研究称:“NSM表明,总的来说,新陈代谢较慢的大型动物是最能抵御饥饿的动物。”